华北日报
您的位置:主页 > 美食 > 文章正文

假如《庆余年》中二皇子请范闲吃火锅,他们都能吃点啥?

作为2019年最后一部大爆剧,《庆余年》于2020年伊始迎来了大结局的反转,二皇子成为最大BOSS,这让剧迷们颇感意外。毕竟,二皇子的人设之一是个非常有想法的“吃播”,祈年殿夜宴前吃顿火锅垫底的一幕更是圈粉无数。

在这一名场面中,吃货观众靠火眼金睛依稀可辨清汤锅底中“咕嘟咕嘟”煮着菠菜和大白菜,锅边一盘牛肉(有且仅有两片),二皇子端着貌似酱油之类的调料,吃的是不亦乐乎。围观群众纷纷抗议,“这大晚上的,隔着屏幕都闻到香了”“为啥不蘸芝麻酱” “没有底料还吃得这么嗨”,也有人质疑,看他吃火锅那娴熟的姿势,“分明二皇子才是现代人啊”!

假如二皇子请范闲吃火锅,他们都能吃点啥?

都说火锅和冬天是绝配,其实古人也超爱火锅,远的不说,乾隆皇帝就是一位十足的“火锅控”,曾创下一个月连吃60多次火锅的记录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二皇子请范闲吃一顿火锅,他们的“菜单”长啥样呢?

历史

南宋末年,资深吃货林洪首次记录“涮”火锅

打开菜单之前,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火锅的历史。如果仅仅从自带加热火源这一特征来说,古人吃火锅的历史一下子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。考古学家在多个地区都发现了一种可以加热的鼎,那时叫做“温鼎”。这种小鼎下面有个金属盘,用来盛放炭,这就是古代火锅最早的雏形。曾经轰动一时的西汉海昏侯大墓中就出土了这种火锅器具,西汉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分为三格或者五格的锅具,可以说是九宫格的鼻祖了。

然而,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,今日新闻,古人的所谓“火锅”都少了一种特定的动作——涮,而“涮”正是现代火锅的灵魂。与现代火锅相比,古人的温鼎基本功能是炖煮,是拿来加热食物或者给食物保温用的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和现代火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。这也是学界对火锅历史存在争议的原因,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仅仅是有“涮”动作的火锅。

史籍中最早一次记载涮火锅的吃法,是在南宋末年的林洪所著《山家清供》一书中,据现在不足1000年。林洪是宋高宗绍兴年间(1137-1162年)的进士,诗文书画无所不通,对园林、饮食也颇有研究。宋朝的食文化非常发达,但是或许这位林进士吃厌了酒楼宴席,偏偏对乡间山林的饮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放在今天说,就是追求食物的原生态。

这一天,林洪前往武夷山去拜访一位著名的隐士饶止翁(人称“止师”),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雪,一只野兔在山岩中飞奔。因刚下了雪,岩石极滑,兔子从山上滚了下来,被林洪抓到了。野兔烤起来吃那是相当美味啊,啥也别说了,开烤吧!且慢,止师说:俺们乡下人都是这么吃的,先把野兔肉切成薄片,放在用酒、酱、椒等做成的调味汁里浸泡。然后在桌子上放个生着炭的小火炉,火炉上架个汤锅,水开之后食客们各自用筷子夹住泡好的野兔肉片,放到开水锅里拨弄一番,烫熟之后,再随意蘸一些料汁就可以吃了。“果然美味!”吃货林洪赞不绝口。

几年后,林洪又在临安友人杨泳斋家的筵席上吃到这道菜,兴起处,赋诗一首:“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……醉忆山中味,都忘贵客来”。这种涮出来的肉片,色泽犹如云霞一般颜色,因此林洪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——“拨霞弄”。名字虽然文艺范十足,但是,这开水锅是个什么锅?听起来就索然无味。

二皇子在剧中吃的火锅就类似白水煮菜(肉),或许锅里也加入了肉汤、调味品等,但这对穿越到庆国的现代人范闲来说,显然太不过瘾,只见他大手一挥:小二,上菜单!

锅底

麻辣还是番茄?你想太多了,清汤走起

按照现代人的习惯,拿到菜单首先要选锅底,麻辣、老四川、番茄、菌菇、咖喱……选择恐惧症都要犯了呢!等等,想什么呢?其实有且只有一个选择——清汤锅底。至于说什么麻辣锅、番茄锅,且等着吧,为啥?因为辣椒和番茄传入中国,那都是明朝中后期之后的事了。而辣椒成为火锅底料的一员,则至少要到清朝后期。

辣椒并非是中国本土生长的植物,而是在明中后期才经由欧洲大陆传入中国的。辣椒这一名词初见于明末姚可成的《食物本草》,当时主要作为药物使用,用于内服祛寒暖脾胃或外敷防冻。在明代古籍《农政全书》中又称其为番椒,看到“番”这个字,您就明白了,这就意味着它是外来物品,同理,番茄也是如此。清初,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几个地区。在盐极其匮乏的贵州地区,辣椒作为调味品的一种担起了代盐的重任。

说点什么吧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特别提醒:《华北日报》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